兴国县客家刺绣非遗传承人朱小华:绣出一条产业发展特色路

来源:      |    日期:  2022年11月04日     |    制作:  陈凯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来到朱小华的家里,只见其楼房的外墙上挂着醒目的“兴国县客家刺绣传习所”“兴国县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绣坊内一排排整齐的绣架工位上30多位客家表嫂在欢快地刺绣着,时不时还有外地人慕名寻找而来购买时尚绣品。

  近年来,兴国县江背镇高寨村客家刺绣非遗传承人朱小华渐渐进入了乡村振兴大众视野,今年5月朱小华以客家刺绣参加第五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获赣州选拔赛乡村振兴类项目二等奖。

  35年的传承坚守,让她涅槃成凤

  兴国县属典型的客家地区,兴国表嫂都有刺绣传统,小巧的绣花针拉着棉线穿梭在各色布面上,一幅幅精美灵动的图案跃然面前,客家刺绣是客家人节日里喜庆的盛装,也是客家女人心灵手巧的体现,是客家文化的传承,更是客家女孩出嫁时重要嫁妆。朱小华的奶奶、外婆、母亲都是客家刺绣能手,被尊称为“客家绣娘”,朱小华从8岁起就跟在奶奶、外婆、母亲身边开始学刺绣。

  8岁的朱小华,一放学就跟着奶奶要看刺绣,奶奶像位魔术师,今天绣水中鱼,明天绣天上鹰,绣什么像什么,朱小华看着兴起也会拿起绣花针在旁边鼓捣着。如果说兴趣和天分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幅画中的灵气,那么,努力就是画中的脊梁,真诚就是画中的色彩。为了学习客家刺绣,朱小华付出的努力曲折而漫长。

  或许与刺绣有着天缘,成年后的朱小华外出务工,做的每一份工作都与刺绣有关,她辗转福建泉州、南安,到过浙江杭州、绍兴等地,学过电车、珠绣,在一家家刺绣厂从事的都是刺绣工作。随着技艺的娴熟,朱小华也越来越觉得刺绣是一门内涵极为丰富的产业,它不但要有技术也要有丰厚的文化意蕴,于是她又开始系统地求索。她花了3年时光,远赴广东潮州、浙江绍兴、江苏苏州学习潮绣、苏绣等地方有名的绣种,经过认真的学习之后,她可以博取众家之长丰富客家刺绣内容,并在刺绣过程中,可根据绣品的实际需要,可以随时切换绣种模式。

  青春年华,女孩的相册里应该是美丽的风景旅游照片,但在朱小华的相册里,却是清一色的各个时期各个地方练习刺绣的作品照。看到同年龄的女孩可以捧着书本迈进大学校门,朱小华也有一种渴求,她渴望自己的文化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提升。1997至1999年,朱小华通过三年的求学,实现了华丽蝶变。

  如果说努力让朱小华的刺绣路越走越坚实,那么她的坚守和真情又让她的刺绣路越绣越宽、越绣越斑斓。

  (朱小华夫妻俩在展示提线木偶戏服)

  对事业的真诚让朱小华获得了源源的客户和市场。来到朱小华刺绣坊的展厅里,里面各式各样的刺绣戏服琳琅满目、色彩丰富,在诸多绣品中,一件长约5尺、宽约3尺的大型绣品吸人眼球,她告诉我们,这是台湾一客户定制的道袍,价值1.1万元。这件道袍绣工颇为复杂,光图案就包含有九龙、九塔、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八仙、玉兔等几十种,使用的技艺手法则有凹凸绣、波纹绣、平绣、齿绣、珠绣等等,朱小华采用了大量的凹凸绣法,让图案变得更加立体、生动,而且上面的兔毛,用的是真兔毛,用的线也是上好的金葱线和银葱线,这样的绣品用几十年都不会坏。朱小华说,绣坊现在接的订单主要包括木偶戏服、大神将服、战甲、道袍等民俗表演服饰,属于小众产品,原材料采购并不容易,都是从全国各地搜罗来的,刚刚那件道袍,她一个人绣要花费半年时间,客户原只订购了一件,看了成品后非常满意,又定了10件。

  带学徒,带就业,创新创业绣幸福

  2000年后,朱小华夫妇充分发挥特长,齐心协力,辛勤耕耘,渐渐有了收获,不仅赢得众多客户信赖获得源源不断的订单,而且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前来学习刺绣,此外,她还积极参加全国各地的各种手工艺赛事,她选送参展的绣品屡获大奖,“木偶衣服龙袍”和“刺绣战甲”在第三届北京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上获得工艺美术金奖,“掌中木偶戏衣服蟒袍”获第十一届海峡工艺精品奖“最佳传承奖”,“关公战甲”在江西省非遗工艺美术优秀作品展上获得银奖等,在她的荣誉墙上累计挂着16个奖项。

  朱小华的步伐没有停留,她要带动更多的群众参与,她要把客家刺绣非遗事业做成一项特色产业,要做强做大,于是她在带学徒、带就业、创新创业方面闯出了一条新宽阔的道路。

  带学徒。自办起刺绣坊后,陆陆续续有或远或近的客家表嫂前来拜师学艺,还有寒暑假期间,许多大、中学生前来体验客家刺绣活动,绣坊非常热闹。朱小华非常欢迎他们,她认真系统地把自己所学悉数教给学徒们,经统计,朱小华先后带会了120多位学徒,人员遍布全县各乡镇及邻县各地,学徒的加入为她完成大批量订单,为走向产业化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兴国县乡村振兴局、兴国县就创中心、兴国县妇联,为了提高兴国妇女就业技能,还专门聘请朱小华为教师,开办了“兴国表嫂客家刺绣培训班”,在全县部分乡镇开展了培训,参训人员达2400人次。

  (学生们暑期来学习体验客家刺绣)

  带就业。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朱小华的客家绣坊认定成就业帮扶车间,带动高寨村30余人就业,其中有7人是原来的脱贫户。今年50岁的余小兰是兴国县杰村乡里丰村人,她跟着朱小华学习刺绣有十几年了,刺绣让她在家门口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现在比在广东务工好多了,不仅可以照顾家里老人小孩,每个月还有3000元左右的稳定收入”。余小兰很是满意地向笔者叙说她的感受。刺绣活可以领回家中做,这也给一些因病返贫的特殊人群带来了福音,陈小英是朱小华的邻居,前两年不幸查出有癌症,为了治病,陈小英花光了所有积蓄,身体疾病加上经济压力一度让陈小英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朱小华得知情况后,不仅耐心开导她树立自信,而且教她学习刺绣,在朱小华的帮助下,陈小英现在也能靠双手为家里补贴家用,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好了许多。

  (朱小华在绣坊里指导年轻人学习客家刺绣)

  创新创业。近期,朱小华在原来做戏服、道袍等专品基础之上,又接到一个6000件的绣品订单,这批订单是客户专门用来做旅游伴手礼的,这给朱小华一个莫大的启示,她也马上尝试着绣一些新品,把兴国县的“红、绿、古”等旅游元素充实到绣品里去,比如把兴国红鲤鱼、将军园、朱华宝塔等元素融入绣品里,做成方便携带的日常小物件,让游客来到兴国,既能体验到客家刺绣,又能带走一些喜欢的绣品作纪念。

  文/兰跃生  图/王铭庭

值班编辑:陈凯
值班审核:何柳斌
值班编委:傅爱华



分享到 67K